自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与湘西接壤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溶镇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大焕颜。政府把一系列实用机制用在刀刃上,同时,采纳政协委员建言和邀请人大代表的监督,打破了农村长年环境治理“瓶颈”,取得了前所未有好的效果。
在整治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比如有的老百姓说自己缴了卫生费,扔点垃圾没什么,反正有人来打扫。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如何提高老百姓的参与度?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政府就这些新产生的新问题,除了加强宣传和教育粒度外,还把一系列其施可行的制度和好的机制搬上台面,要求党员和村干部带头,发动群众共同参与,以“一带一或一带几”的方式,让群众改变意识和观念,提高思想,自觉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
黄瓜村原来是该镇农村环境卫生搞得相对较差的村,为改变这种脏乱差的面貌,黄瓜村驻村领导、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煞费苦心,终于想到一种实效的办法,以党员干部带群众,实施每月两次对各家各户卫生进行评比,搞得好的给予奖励,并且对评比结果进行备案,老百姓要想到村镇办事,拿出备案单,如果环境卫生没有达到要求的,必须先将卫生搞好,具备了这项条件,再来办事,这个制度一实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参与进来了,对卫生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各家各户的卫生好了,黄瓜村从原来环境卫生落后村,现成了其他村学习的榜样。
“为了能将这些可行的机制实施到全镇每一个村落,彻底改变老百姓的意识观念,提升全镇优美环境程度,我们还把政协委员的建议作为工作和制度来落实,邀请县、镇人大代表实施监督工作的落实情况。”该镇镇长介绍。
为将“黄瓜村模式”这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全镇范围内推开,该镇近日还组织20余名政协委员和县、镇人大代表和对黄瓜村环境整治经验进行充分调研。调研过程中,代表和委员们纷纷表示“办事卫生准入制度”符合我们农村实际,既提高了老百姓环境卫生意识,同时也能加强镇村两级对环境卫生的监管,这一经验值得推广。